录电价和上网电价是电力体系中的两个关键定价概念,分别对应电力供应链的不同环节。下面内容结合政策背景和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说明:
一、目录电价(销售电价)
1. 定义与性质
录电价指由制定并公布的、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电力销售价格,属于“到户价”。其构成包括:
目录电价 = 平均上网电价 + 输配电价(含线损) + 性基金及附加
2. 核心特点
3. 政策演变
4. 执行机制
二、上网电价(发电侧电价)
1. 定义与性质
网电价指发电企业向电网公司销售电力的结算价格,即电力从电厂并入主干电网的计量价格。
2. 定价机制演变
阶段 | 定价方式 | 特点 |
改革前 | 个别成本定价法(“一厂一价”) | 按电厂实际成本加合理利润核定 |
2004年后 | 标杆电价 | 分区域统一核价,稳定投资预期 |
市场化改革后 | “容量电价+电量电价”两部制 | 容量电价保固定成本,电量电价竞争形成 |
3. 当前构成
4. 电源类型差异
三、目录电价与上网电价的关系与区别
维度 | 目录电价 | 上网电价 |
定价主体 | 定价(发改委/省级部门) | 定容量电价,市场定电量电价 |
影响环节 | 用户侧(销售终端) | 发电侧(电厂售电) |
构成要素 | 上网电价+输配电价+基金附加 | 发电成本+利润+税金 |
政策目标 | 保障公平、引导节能 | 激励投资、促进竞争 |
市场化程度 | 居民/农业保留,工商业已退出 | 逐步向全面竞价过渡 |
示例流程:
电厂以上网电价售电给电网 → 电网通过输配体系传输 → 用户按目录电价支付电费(含输配成本)。
四、关键政策影响
. 目录电价退出工商业领域(2021年):
. 电力市场化核心矛盾:
拓展资料
者通过输配电价(核定)衔接,共同构成电力价格链条。随着市场化深入,电价形成机制将持续向“管住中间、放开两头”演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