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网电价含义 深入解析目录电价与上网电价的定义核心概念详解 上网电价分为哪两部分

录电价和上网电价是电力体系中的两个关键定价概念,分别对应电力供应链的不同环节。下面内容结合政策背景和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说明:

一、目录电价(销售电价)

1. 定义与性质

录电价指由制定并公布的、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电力销售价格,属于“到户价”。其构成包括:

目录电价 = 平均上网电价 + 输配电价(含线损) + 性基金及附加

2. 核心特点

  • 定价:由民族或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,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。
  • 分类定价:按用户类型(居民、农业、工商业)及用电特性(如峰谷时段)差异化定价。
  • 政策功能:保障民生(如居民、农业用电)和公益事业,引导合理用电。
  • 3. 政策演变

  • 1961年:我国首次统一目录销售电价。
  • 2021年改革: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,仅保留居民、农业用电的目录电价,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面市场化购电。
  • 现状:居民、农业用电仍执行目录电价;工商业用户通过市场交易或电网代理购电形成价格。
  • 4. 执行机制

  • 分时电价:目录电价常包含峰谷浮动机制,高峰时段电价上浮、低谷时段下浮,引导削峰填谷。
  • 动态调整:参考电力现货市场信号,适时调整时段划分和价差比例。
  • 二、上网电价(发电侧电价)

    1. 定义与性质

    网电价指发电企业向电网公司销售电力的结算价格,即电力从电厂并入主干电网的计量价格。

    2. 定价机制演变

    阶段 | 定价方式 | 特点 |

    改革前 | 个别成本定价法(“一厂一价”) | 按电厂实际成本加合理利润核定 |

    2004年后 | 标杆电价 | 分区域统一核价,稳定投资预期 |

    市场化改革后 | “容量电价+电量电价”两部制 | 容量电价保固定成本,电量电价竞争形成 |

    3. 当前构成

  • 容量电价:制定,覆盖折旧、人工等固定成本,保障电厂基础收益。
  • 电量电价:通过市场竞争(如电力交易平台)形成,反映燃料等变动成本和利润。
  • 4. 电源类型差异

  • 火电/风电:执行标杆电价或竞价上网。
  • 水电/核电:部分未市场化电量仍由核定。
  • 新能源:享受补贴退坡机制(如光伏标杆电价逐年下调)。
  • 三、目录电价与上网电价的关系与区别

    维度 | 目录电价 | 上网电价 |

    定价主体 | 定价(发改委/省级部门) | 定容量电价,市场定电量电价 |

    影响环节 | 用户侧(销售终端) | 发电侧(电厂售电) |

    构成要素 | 上网电价+输配电价+基金附加 | 发电成本+利润+税金 |

    政策目标 | 保障公平、引导节能 | 激励投资、促进竞争 |

    市场化程度 | 居民/农业保留,工商业已退出 | 逐步向全面竞价过渡 |

    示例流程

    电厂以上网电价售电给电网 → 电网通过输配体系传输 → 用户按目录电价支付电费(含输配成本)。

    四、关键政策影响

    . 目录电价退出工商业领域(2021年):

  • 工商业用户电价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,电网代理购电成为过渡方案。
  • 峰谷电价、容量电价等机制仍延续目录电价时期的制度。
  • . 电力市场化核心矛盾

  • 新能源消纳:分时电价机制促进风电、光伏低谷时段消纳。
  • 成本传导:燃料涨价时,上网电价波动需通过销售侧向用户传导。
  • 拓展资料

  • 目录电价是主导的终端销售价格,侧重公益性与稳定性,目前仅适用于居民、农业用电。
  • 上网电价是发电侧价格,逐步从定价转向“容量电价保底+电量电价竞争”模式,反映发电成本与市场供需。
  • 者通过输配电价(核定)衔接,共同构成电力价格链条。随着市场化深入,电价形成机制将持续向“管住中间、放开两头”演进。

    赞 (0)
    版权声明